散热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散热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铜加工业的浙商现象万芳

发布时间:2020-02-14 12:13:25 阅读: 来源:散热器厂家

中国铜加工业的浙商现象

浙商是当代中国分布最广、最为活跃、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投资者经营者群体,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和创造“浙江现象”的主力军。 我国铜加工业迅速崛起、持续发展,2007年全国铜加工材产量高攀600万吨以上,其中中国铜加工业的浙商大方异彩。浙江铜加工业涌现一批浙商代表,他们是中国浙商群体中重要一级,是中国铜加工业中流砥柱,创造了“浙江速度”,功不可没。截止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230家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02亿元,实现利税82亿元,而其中铜加工在有色经济总量中占比高达60%左右;2007年浙江铜加工材产量138.5万吨,至2006年,浙江产量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1位,活跃在铜加工业的浙商成为推动中国铜加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浙商是一个商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国铜加工业的浙商现象 1、民营机制活力迸发,行业群体雄起争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得制度先发优势,已成为浙江铜加工业的主力军。如宁波市100 多家铜加工企业中,个体及私营企业占50%。目前,浙江已没有一家国有铜加工企业,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已成为浙江省铜加工业的骨干,这为浙江铜加工业大范围的自主创新和企业家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区域经济、块状经济、带状经济,浙江经济的组合千姿百态,浙江财富的生态美轮美奂。浙江铜加工企业个数众多,总量规模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品种和质量等均取得了很大进步,产品种类较为齐全,覆盖板、带、排、管、棒、型、线等各大品种,广泛应用于各领域。21世纪以来,浙江铜加工材产量年均增幅高达35%,占全国铜加工材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30%以上,尽管2007年总量与江苏(2007年,江苏铜加工材总量143万吨)相比退居次席,但浙江铜加工材产量全国第一保持了十年。在浙江民营经济魔术般发展中,这样的案例被反复克隆,许多地方,一无资源、二无区位优势,浙江铜加工业却不断壮大,在激烈竞争中崛起,财富聚集效应显著。 2、产业集聚特色明显,骨干企业从行业龙头走向高端巨头 浙江铜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和环高速公路圈内,区域内宁波、绍兴、金华、温州、台州五市铜加工材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绍兴的上虞市、金华的永康市、温州龙湾区、台州的玉环县、宁波的余慈(余姚、慈溪)一带铜加工企业密集而聚。如上虞汤浦镇,拥有大小铜加工企业150多家,产值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8%,有江南铜管之镇之称。温州的龙湾有各类铜加工企业50多家,铜业成为该区的重要支柱。宁波市铜加工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30%左右,是浙江省第一铜加工材生产大市,已成为浙江乃至我国重要的铜加工生产基地之一。 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生产某种产品的众多企业高度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化规模优势,专业大市场也应运而生,铜加工产品与下游产品的关联度在不断提高,铜加工企业群体与相关产业企业群体布局互动,如永康的铜加工业与五金业、上虞的铜管与制冷设备制造业、温州的铜板带与低压电器业、玉环的铜棒与水暖五金业、宁波铜加工与日用家电业、诸暨店口铜管棒与华东汽配五金水暖城之间均形成了对应的产业链优势,成为区域特色经济的亮点。这些产业板块,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浙江专业大市场的强大支撑。还有,“中国再生金属之都”浙江的台州,共有各种废旧金属回收企业172家,建有拆解工场50多个,是浙江铜原材料采购地之一。台州是世界上进口废旧电机最多的地区,废金属拆解业使该地由一个金属矿产零资源县变成了一个富矿区。近几年来,台州市形成了一批五金制造产业群,构筑五金产业块状经济区域,呈现今日温岭泵业、玉环阀门,路桥电机,黄岩模具以及汽车摩托车配件等特色块状经济的繁荣,而所有的金属原料,大多数来自废金属再生资源,因为再生金属,台州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链延伸加强。商业资本的累积带动产业资本的集聚,产业的发展又为市场提供更强劲的支撑——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形成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这正是浙江发展的秘密,也是浙江铜加工业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行业龙头显现,逐步走向高端巨头。近几年来,浙江一批铜加工企业抓住机遇,抢占市场,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施大企业培育和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企业规模得到快速壮大,大企业龙头作用日益显现。到2006年底,全省230家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为5900吨, 是2000年平均规模的3.7倍,其中铜加工材产量500吨以上的163家企业的平均规模为8200吨。目前,浙江省万吨以上产量铜加工企业共有34家,其产量总和占全省的73%,其中2007年宁波金田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位;2007年国家统计局推出的第2届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的排名,在47个能力指标和11个机制指标的评定中,海亮集团以综合指数83.94分高居第2名,宁波金田列第11位。不仅如此,骨干企业从行业龙头逐步走向高端巨头,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我国铜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区域集中度相对较高,海亮股份目前已经与河南金龙、高新张铜形成三家领导级厂商,从行业排名来看,2006年海亮股份成为中国最大的铜管出口商,也是中国第二大的铜管生产企业;海亮股份还是中国最大的精密铜棒生产企业,也是中国第二大的铜棒生产企业。从出口市场来看,2006年、2007年,海亮股份是中国最大的铜及铜合金管出口企业。从产销量规模来看,2006年海亮股份铜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8.64%(以产销量计算),排名第二;2005年本公司铜棒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61%,排名第二;而精密铜棒细分市场方面,2006年公司的精密铜棒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2.5%,稳居全国第一位。海亮股份等企业具备了较高的市场地位,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3、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品质、工艺技术、设备制造同上新台阶 浙江铜加工产品逐步精细化。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逐步从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向以低端产品与中高档产品并重的格局转变,从生产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逐步向生产名优新特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浙江部分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加强了对产品的研发力度,生产出了目前国内短缺的紧俏产品,如宁波兴业集团的引线框架铜带、海亮股份大长度冷凝管、宁波博威集团的无铅易切削黄铜棒、浙江宏磊开发的外齿高20mm的高齿翅片管、新昌金声铜制品有限公司的异型铜合金材、浙江天河铜业有限公司的变压器用高导电铜带等,还有如无氧铜管材、铜铬锆合金材料等一大批新产品正在开发中。有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有色金属新产品产值为65.8亿元,比2004年增长80.02%;2006全省有色金属新产品产值为140.9亿元,比2005年增长92.69%;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新产品产值为230.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85%。2005年至2007年年均增幅达54.02%。至此,浙江铜加工业已有海亮股份、宏磊集团的内螺纹精密铜管及漆包线、宁波兴业铜带等四个中国名牌产品,39家企业拥有浙江省名牌产品及一大批市级名牌产品。“海亮”牌铜管已通过美国NSF、加拿大WHI、英国KITE MARK、南非SABS、香港NUTEK产品等市场准入认证;海亮股份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海亮”牌商标,“海亮”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海亮股份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中小企业100强”企业排名第二,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高。 企业工艺、装备水平逐步高端化。依据市场变化,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工艺与技术,如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的“大吨位电炉熔炼潜流转液多头多流水平连铸技术”获得2005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加工类唯一的一等奖项目,并申报了三项国家专利;浙江八达铜业有限公司的“铜及铜合金板带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技术”为我国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绍兴力博铜材有限公司的“铜排密封式连续挤压新工艺及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海亮股份到 2007年共申请并被受理或已获得国家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包括了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及装备技术等方面,负责或者参与起草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十多项,包括《铜及铜合金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铜及铜合金拉制管》、《内螺纹铜管》等,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 这些都标志着浙江铜加工行业与国际铜加工行业的先进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为适应现代科学领域对铜加工材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等方面的综合要求,浙江一些铜加工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装备水平及产品档次有了较大的提升。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电子铜带生产线、内螺纹管生产线、德马克公司的挤压机等先进生产装备后,近几年又相继建设了大锭热轧板带生产线、高精度铜板带生产线、电解铜箔生产线、精密铜棒生产线、铜线杆连铸连轧生产线、焊接内螺纹管生产线、高齿翅片管生产线、超长冷凝管生产线、连续挤压生产线;引进了日本大同公司光亮退火炉、德国容克公司气垫式铜带退火炉、日本宇部公司2500吨挤压机、意大利联合拉拔机等先进的生产设备,铜加工业装备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 铜加工业、装备制造发展同步化。十五”以来,浙江一批铜加工企业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加强合作及购买专利等多种方式,快速切入铜加工设备研发制造,取得了初步成效。浙江八达铜业有限公司自行研制了拉弯矫直机、脱脂酸洗线、垂直式气垫炉;浙江中环铜业有限公司与昆重联合研制了一机两用的二/四辊双辊系粗、中轧机;浙江宏磊铜业有限公司开发了空心锭连铸机、三辊行星轧管机、连续拉拔机的盘管生产线;海亮股份与韩国金氏公司主要研制联合拉拔机、缠绕机等专用设备,不仅实现了铜材生产线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满足了国内铜加工材设备技改、升级的需要,而且还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宁波兴业研制成功了多套水平连铸机列、粗轧机、精轧机;温州宏源铜业有限公司自行研制了大锭带坯电加热炉、热轧后铜带坯离线铣面机等。上述铜加工先进设备的研制成功,表明浙江企业对铜加工生产专用设备的掌握已达一定的水平,初步具备向外输出铜加工设备制造的能力。 4、从营销国际化走向生产国际化,行业品牌进一步提升 为了实现国际化战略,浙江铜加工领军企业积极打造铜加工浙江品牌。如海亮股份以产品结构高端化、应用领域多元化、市场营销全球化、生产布局国际化的“四化”,实现从营销国际化走向生产国际化,提升行业品牌。 海亮股份产品结构逐年高端化,应用领域多元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由于全球海水淡化工程、火力和核能发电等项目的投资继续增长,对铜合金管的国际、国内需求不断扩大。海亮股份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高性能铜合金管产品,如公司拥有耐蚀铝黄铜合金等产品发明专利,并与法国SIDEM等终端用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已经研制成直径Φ419mm的国内最大口径的铜镍合金管,还开发出各种规格口径铜镍合金管,并形成批量生产,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海亮股份的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由单一的制冷行业,转向空调制冷、海洋工程、建筑管道、水暖卫浴、电力船舶等几十个行业,产品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高科技含量产品比重逐年增加,提高在国际国内铜加工行业的知名度,确立了浙江铜加工产品的市场领先地位,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而且海亮股份从事铜及铜合金管、管接件的生产,积累了一大批国内公认的优质客户,铜管国内主要客户为格力、海信、志高、TCL、远大等,还成功开发了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的LG、开利、特灵、约克、SIDEM、YANGBO等相关行业的国际高端客户。在精密铜棒方面,海亮股份是国内主要空调配件企业如三花、盾安等的重要供货商;成为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国)有限公司及配套厂的重要供应商,精密铜棒还成功进入IT行业巨头富士康公司;在洁具行业,海亮股份已与美国科勒、德国汉斯格亚、海鸥卫浴、和成路达、深圳成霖等建立了有多年的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市场营销全球化,生产布局国际化,实现从“中国品牌”逐步到“世界品牌”的过渡。浙商是草根商人,是义商,也是全球化商人。自2003年以来,海亮股份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区域已经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客户达到300多家,2006年公司出口金额达到了30.85亿元,外销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较2005年同比增长176%,2007年继续领先出口,独树一帜,在国际铜加工舞台上海亮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迅速提高。海亮股份立足国内浙江诸暨铜加工基地,建设上海奉贤铜加工基地,2007年海亮股份到越南设立铜加工生产厂,从市场国际化同步走向生产的国际化,逐渐发展全球的生产系统,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浙江铜加工业迅速崛起、发展壮大揭秘 1、领先市场一步、独辟蹊径的决策眼光 每一位浙商,都是一部市场经济的教科书;每一位铜加工浙商,也书写其中一页精彩华章。当中国经济进入宏观调控周期时候,“浙商精神”意味着用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来另辟蹊径,不是抱怨也不是退守,中国铜加工业浙商看到的是机会:换一种思路做产品,换一种眼光拓市场,铜加工业仍有广阔的天空!浙商们再次展示了“真功夫” :依靠市场而不是依靠“市长” 。 任何一个绝佳的投资机遇,目光独到的浙商都不会放过。海亮股份为推行“产量规模化、产品精细化、市场高端化、客户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成为国际铜管业龙头企业之一,在产品结构方面,凭借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研发新的高端产品,逐步减少低端铜管,确保高档铜管产品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在市场开拓方面,海亮股份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先做好国外市场,再做国内市场,以国际标准要求公司产品,贸易伙伴遍及全球,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势头。2006年,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铜及铜合金管出口企业,其中,铜合金管出口量名列第一,公司铜锌合金管出口量占到全国出口量的36.2%;精炼铜管出口则名列全国第二。2007年中国铜管出口量达到18.5万吨,而海亮股份成为我国铜及铜合金管出口数量、金额最大的企业,自营出口4.8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1%,继续保持精密铜管出口龙头地位,一双慧眼,一方天地,赢得无限生机。 2、低调做人、高调成事的行事作风 上百年来,浙江有独特的区域传统文化,浙商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不少浙江铜加工业的浙商都有着埋头做事,不务虚名的低调作风。在他们看来,频频亮相于媒体,企业没管理好、发展好,就是“虚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浙商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经常感受到这样的礼遇,与企业家告辞时,他们即使很忙也会礼送你至门外甚至送进电梯。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细节,却可以折射出浙商的温良恭谦。很多浙商喜欢与客户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或有兴趣于产品研制、走访市场,而经常光顾论坛或接受媒体采访,或乐意成为新闻明星的实在不多见,倒是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浙江商人身影。与浙商低调做人不同的是,大多数浙商在更多场合对其产品和项目、对探讨国家经济政策、银行的运作是颇为自许,高调的,而且对向来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浙商来说,今天能抱团合作,并不封闭,与时俱进,合作求发展。正是这种高调成事的做法,浙江铜加工业保持中国铜加工产量十年第一光荣,创造了中国铜加工业绿色经济的金田集团,缔造了铜管出口量中国第一的海亮股份,传诵着中国铜加工业第一家登陆香港主板的民企宁波兴业等等。实干精神已无法涵盖浙商文化的全部,低调做人、高调成事的行事作风,已经成为浙商独有的魅力。 3、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浙江铜加工业大多数民企进入了系统竞争能力的成熟期,面对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前,浙商就是靠苦干拼苦力,摆脱贫苦,但现在需要创新精神,更要有世界眼光,继续发挥创新机制,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与世俱进”,才能够融入到国际竞争环境中去。 浙江铜加工业的浙商大多出生“草根”,文化程度不高,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他们不会掩饰,敢于否定自身,通过市场磨练,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驾驭企业能力大大增强,眼界也在放宽,创新技术开发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培育研发团队,做出来的产品也经常比别人领先,规模企业逐步由“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嬗变。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可持续产业和循环经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能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以共享型价值观代替牺牲型价值观开始成为浙商以及浙江铜加工业内人士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4年起,宁波金田铜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推进“再生资源园区化管理”,铜加工能力每年以超过100%的幅度增长,万元产值能耗平均每年却下降39%,积极向低能耗、低污染、连续、高效的现代铜加工业转型,2006年宁波金田进入中国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0强。 “浙商精神”意味着对企业资金运作的掌控能力和灵活性,不少浙商在金融市场的运作游刃有余,成为融资的高手。铜加工发展是一项资本密集型活动,企业要千方百计融资,以获得流动资金。浙江铜加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解决企业项目投资问题,如海亮股份通过公开发行A股股票融资,募投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使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058万元,新增产能10万吨,销售收入有望新增608,428万元,税后利润新增23,590万元;金田铜业、宁波兴业、宏磊集团以及温州、永康、金华等广大投资浙江以外铜加工企业,还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招商的优惠政策,利用兴建新的工业项目,赢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吃透用好政策,巧用财务杠杆,“四两拨千斤”,灵活配置资源,实现“转移发展”,顺势而为,创造在本土无法实现的新一轮“快步走”。 4、永远不做大多数的敢试敢闯精神 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浙商走出浙江发展铜业已成定局。在浙江,浙江台州金属拆解业不仅为当地五金生产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本地发展,而且台州每年有近100万吨黄铜销往铜冶炼企业如江西铜业、安徽铜陵、云南铜业等,有的产品出口到北美和欧洲等国家。在上海,经过20多年发展为海亮集团提高带来更大的机会,海亮股份在上海奉贤分期建设5万吨高档精密铜合金复合管生产线,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在江西,鹰潭现有铜加工企业63家,废旧金属回收企业43家,涉及铜加工等20多个产业,铜加工业产品结构已从单一生产铜杆发展为拥有板、带、管、棒、型、线等七大类品种,依托江西铜业集团,浙江人在其上下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铜加工能力192万吨,打造了一座“城市矿山”,2007年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税收23亿元,在鹰潭工业经济结构中铜产业占了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而且金田集团、兴业铜业、宏磊铜业等一批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铜材深加工项目企业落户鹰潭,进一步增强了铜产业集聚效应。浙商使铜加工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流动、配置,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为了避开国际贸易壁垒的冲击,有效化解进出口政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2007年12月,由海亮等3家浙商企业共同兴建的占地6平方公里的越南“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获商务部批准,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实现出口产品原产地多元化,海亮股份总投资4718万美元,将在龙江工业园设立海亮(越南)铜业有公司,生产加工年产7.1万吨中高端铜及铜合金管,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努力从行业龙头到高端巨头的跨越,实现全球化产业布局,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谁有本事带球过人、跨越中场,谁都可以直接射门,而无须借助别人——这个门就是世界市场之门,海亮人敢于射门。 三、浙商推动铜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成因 1、浙商文化根系发达 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认为,浙商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优势,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浙商的创业模式、经营模式会随之转型,但那些牢牢扎根于浙商心中的可贵财富品质却永远不会褪色。浙商从最早的小货郎起步,到遍布全国的“蚂蚁军团”,再到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伴随着走出去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浙江的开放精神也在不断被强化。除了政府的鼓励和地理的优势,浙商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一度成了外界对浙商群体最直观、最贴切的特征写照,展露的是浙商品格中最本色、最质朴的一面。这些素质,成就了浙商的今天, 发展没有地域之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浙商的舞台,四处出击,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做,心有多大,浙商的舞台就有多大,这一切都源于浙商根系发达的商业文化。中国铜加工业浙商也有自强、坚韧、务实、开拓等草根精神,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讲求速度,常常让人始料不及;二是善于创新,常常是无中生有;三是善于独创“创富模式”,常常让人心动却难以行动。最典型的是浙江铜加工业的浙商已经实现“挑出浙江,发展浙江”,生产向长三角地区扩散,甚至跨出国门,让世界融入到浙江经济当中来,突破了地域,实现生产基地的转移,形成新的铜加工块状经济产业生态链,这正是对铜加工浙商人文性格内涵进行整合的天才创造。这说明“浙商”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天天求变,变中求新。浙江铜加工业企业家和其他浙商一样,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舵手,正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大开放时代,勇于整合、善于整合,能想能干能折腾,对浙江的人文精神有了新的提升。 2、企业家创业激情持续燃烧 中国500强企业的宁波金田浙江本部建设成一个现代化铜加工工业园,但是成绩属于过去,金田人在江西鹰潭预计投资15亿元兴建江西金田铜业公司,一期投资5亿元,新上6万吨铜棒项目。国内生产高精度铜板带的龙头企业——宁波兴业集团,在铜合金板带材领域已有23年历史,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出口到汇5000万美元,各类青铜板带材4万吨。该公司2000年在开曼群岛设立海外公司,为了企业大发展,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地追求资本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12月27日,宁波兴业铜业国际集团以红筹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发行了1.5亿新股,集资2.55亿港元;该公司为了成为国际一流的铜基合金板带材供应商,又成立全资的子公司鹰潭兴业电子公司,继2006年投资3亿元建设铜板带加工项目后,又和某外方合作建设鹰潭工业园最大的铍青铜项目。可见,浙江铜加工业的企业家群体追求“三不”——“永不平庸、永不放弃、永不满足”,他们有一种永远燃烧不尽的创业激情。 3、企业的社会责任重在行动 “在商却不言商”。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在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海亮集团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安置就业6000多人,2007年公司实现利税8.5亿元,平均每天缴税59万元。海亮集团一向热心支持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截止目前,企业已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达1.3亿元。海亮集团出资3500万元设立了绍兴海亮救助基金会,捐赠1000万成立海亮医疗救助基金会,将在更大范围内,播撒阳光,普送温暖。在社会责任的大道上,海亮人有信心有毅力做得更好,走得更快,让股东、员工、社会更满意。而恰恰在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上,浙商和其他商帮具有明显的分野,前者更重社会责任,而后者更重利润,说明义利并行不悖,富家不忘社会,浙江成为全国“出产”慈善企业家最多的省份,浙商在累积财富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四、把握铜加业发展趋势,浙商图新图强积极转型 1、行业产能规模化、竞争垄断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江铜加工业涌现出国内了一批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铜加工企业,如宁波金田,海亮股份、宁波兴业等,但是,行业内尚未形成世界级的铜加工龙头企业。中国1000多家铜加工企业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能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抗衡,而国际上先进铜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全部在20万吨以上,KME(欧洲金属公司)的铜材年产量达到了80万吨,而根据安泰科统计,2005年中国721多家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中,规模达到20万吨/年的只有2家,达到10万吨/年的也只有6家,我国铜加工企业平均年产量还不到5000吨。同时,行业集中度仍有待提高,行业竞争并未形成稳定的格局。浙江大多数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不够先进、产品质量不稳定、粗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弊端,而与此同时,世界铜加工企业却明显呈现集团化、名牌战略、以优竞争的态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浙江铜加工生产集中度有一定提升,更多厂商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产能规模化、竞争垄断化的趋势不可抗拒。 2、市场经营全球化、生产布局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铜加工材出口持续增长势头开始减弱,唯一铜管行业2007年保持增长,成为国内各大类铜产品中唯一实现净出口的细分行业,源于中国铜管行业市场经营全球化。但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家对出口产品的税收政策采取趋紧政策。为此,2007年海亮股份尝试到越南设立铜加工生产厂,以谋求利用东南亚的政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规避反倾销风险,标志着海亮正式由产品销售的全球化向生产国际化布局转型。由市场经营全球化到市场经营、生产布局国际化两轮驱动,将成为浙江乃至中国铜加工业下轮竞争的发展模式之一。 3、产品档次高端化、应用领域多元化 从一般加工业过渡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微笑曲线”低端走向高端,正是浙江省以及多个“先富起来”中国沿海城市目前努力达到的目标。所谓的“微笑曲线”,一头是研发、设计、专利,另一头是品牌、销售、服务,中间就是组装、加工、生产。换言之,两端获利高于中间部分,企业要增加盈利要往两端走。浙江铜加工业过去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和打工费”,经过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建立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浙江铜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上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海洋工程、轻工造船、电子电器、信息通讯、建筑家装、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国防军工等各个领域,浙江铜加工企业正调头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4、资本多元化、资产证券化 金融资本是商品经济的最高形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目前不管是国内的A股市场,还是新开张的中小企业板,浙商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商帮,蓬勃的股市所营造出的财富效应点燃了众多中国人投资激情。2006年以来,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外流动性资金过剩、资本市场活跃,目前,中国经济更需要一个高效配置的资本市场,帮助实体经济顺利度过目前的转型阵痛期。2007年12月27日,兴业铜业(0505.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2008年1月16日,海亮股份(002203.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5,500万股,本次首发募集资金总额61,435万元。宁波金田目前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正式递交IPO申报材料,宏磊集团进入上市改制阶段,将进入上市辅导期。总之,浙江商人善于整合资源超越自我,浙江铜加工业将进入资本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全面发展阶段。 5、民企雇主企业家化,管理团队职业化 中国入世以来,整个中国经济还发生两个深刻变化:一是过剩经济取代了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取代了卖方市场。二是民营经济终于从歧视、打压、限制中挣扎出来,堂而皇之地步入中国的主流社群。浙江铜加工的浙商群体90%以上出生于“草根”,除了拥有固有的注重文化的传统和习俗,但他们从未放弃从书本上获取经营智慧和思想的努力,敏于行而又善于思,尊重现代企业制度,也在积极打造一家架构完善、制度健全、运行健康、更具公信力现代企业。浙江铜加工大发展的这十年,就是引进外部人才最多的十年,主要规模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职业管理队伍,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有色金属知名企业,均为生产、技术、营销、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管理团队逐渐职业化,可以这样讲,凡是发展快的企业,管理团队职业化的步子就相对迈得快一些。因此,管理队伍职业化是企业和个人建立长青品牌的基石,是企业和个人可持续成长的有效工具。可以这样认为,民企雇主企业家化,管理团队职业化,也将是浙江铜加工企业发展需要。

裸体美女照

裸体美女图片

美女裸体照

美女旗袍图片